珠海高新区:精管善治五年路 “分类”绘就绿色新画卷
中国政府采购招标网 发布时间:
2025年07月16日 08:36
珠海高新区:精管善治五年路 “分类”绘就绿色新画卷
2025年是广东省珠海市高新区(以下简称“高新区”)实施垃圾分类的第五年。五载春秋,高新区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将垃圾分类这一“关键小事”视为提升城市品质、增进民生福祉的“民生大事”,以“绣花功夫”精雕细琢分类体系建设、创新治理模式、凝聚全民合力,交出了一份党建引领有力度、分类链条有精度、执法监管有硬度、宣教发动有温度的“高分答卷”,在南海之滨绣就一幅“精管善治”的垃圾分类新图景。
党建引领:红色引擎激活绿色动能
党组织领航掌舵,织密垃圾分类责任网。近年来,高新区将垃圾分类纳入基层党建考核“指挥棒”,秉持“党建引领、多方协作、全民参与”的原则,构建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体系。为让“红色”与“绿色”深度融合,高新区在唐家古镇、官塘社区、垃圾分类主题科普公园、港湾1号等标志性场所融入垃圾分类元素,打造沉浸式党建引领示范场景。完善“共同缔造”长效机制,定期开展民主协商会议,组织党员干部下沉一线,化身垃圾分类“宣传员”“指导员”“监督员”。5年来累计开展党建专题活动600余场,5000人次党员投身分类一线;社区党组织开展民主协商近700次,召开居民协调座谈会超400次,让党旗在垃圾分类阵地上高高飘扬。
示范打造显成效,创建生态宜居新格局。高新区将垃圾分类与“百千万工程”有机结合,探索“区—镇—社区”三级动态管理模式,全力推进示范创建工作。泰盈玖悦湾小区、惠景海岸新寓小区、唐邑酒店等90余个示范样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形成“创建一个、带动一片”的良好效应。
志愿力量添动力,构建全民共治新局面。高新区组建“党员+志愿者+物业”三级网格,构建起立体化宣传教育矩阵。志愿者们走街串巷、入户宣传,通过趣味活动、知识讲座等形式,让垃圾分类知识家喻户晓。值得一提的是,全区首个生活垃圾分类讲师团应运而生,这支由企业职工、环卫人员、社区工作者、退休人员、大学生等组成的专业队伍,经系统化培训后,深入社区、学校、企业开展宣讲活动。截至目前,讲师团已开展培训19场,培训人数超800人,成为传播垃圾分类理念的“火种”。
全链条闭环管理:科技赋能打造“高新范式”
智慧体系助力两网融合。为打通垃圾分类“最后一公里”,高新区搭建起垃圾分类智慧化信息监管平台,59辆分类收运车穿梭于大街小巷,实现“投放—收运—处理”全流程机械化作业。大力推进智能化设施建设:建设1处地埋式垃圾分类设施、12座升级改造的垃圾转运站、245处居民区分类投放点、181个分类投放亭,构成智能化基础设施矩阵。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让垃圾分类管理更精准、更高效。
创新转运提升收运质效。针对厨余垃圾收运难题,高新区创新打造“厨余垃圾纯净清运专线”,筛选分类达标率高的示范点位,采用“定时定点+精准对接”模式,构建全程闭环的绿色收运通道。这一创新举措突破传统收运瓶颈,实现前端减量,全区厨余垃圾分出率稳定在20%以上,为后端资源化利用奠定坚实基础。
积分惠民激发分类热情。为推动“两网融合”,高新区出台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制度,开展“以物易物,变废为宝”积分兑换活动。居民通过回收低价值可回收物积累积分,兑换生活用品。5年来累计举办积分兑换活动92场,回收低价值可回收物超1.3万千克,1223户居民通过线上小程序兑换生活用品1984件,核销积分超6.2万分。
刚性执法:多管齐下巡查“久久为功”
靶向执法破解分类难题。高新区建立“日常督导+专项执法+回头看”的全链条监管机制,打造“发现—整改—复核”的闭环管理模式。5年来,开展联合执法检查251次,教育整改72次、责令整改23次,开具教育整改通知书32份,通过刚性执法倒逼责任落实,让分类要求成为刚性约束。
机制落实压实主体责任。严格执行“不分类不收运”机制,对混合投放、收运行为坚决说“不”,对多次违规者移交执法部门处罚,形成强大震慑力。目前,高新区每月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稳定在40%以上。
宣传教育矩阵全渗透:推动垃圾分类从“新风尚”迈向“新常态”
立体多维传播浸润人心。高新区以“月主题”活动为载体,对于不同群体定制不同宣传方案:志愿服务传递文明、互动游戏寓教于乐、手工活动激发创意、培训教育提升素养、积分兑换增添动力。“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更是亮点纷呈,通过“小手拉大手”行动,将分类知识融入校园教育,引导师生及家长共同践行绿色生活。5年来,累计开展专题讲座408次、宣传活动2223场,参与居民超12.4万人次,发放宣传单超12.4万份,实现宣传全覆盖。
特色品牌激发参与热情。全市首个垃圾分类主题科普公园成为网红打卡地,沉浸式体验让市民直观感受分类魅力;大学生设计大赛、环卫技能竞赛、垃圾分类时装秀、音乐创作、小主持人比赛等特色活动轮番上演,让分类时尚与青春活力碰撞出火花;高校与社区联动机制,吸引青年学子投身分类实践,多场景协同发力,推动垃圾分类从“新风尚”迈向“新常态”。
摘自 建筑杂志社公众号 珠海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