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财政部辽宁监管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25年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打好政策“组合拳”。转移支付资金承载着明确的政策目标,对于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意义重大。为保障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落地,督促资金安全高效使用,辽宁监管局紧紧围绕部党组“加强、聚焦、 优化”工作方针,认真履职尽责,牢牢把握“四个维度”,不断提高政治站位,优化监控流程,加强联动协作,提升监管质效。
一、明方向、站高度,把握好政治维度
一是强化党建引领,提高政治站位。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财政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政领财、以财辅政,心怀“国之大者”,将政治机关属性贯穿监管工作始终,不断增强政治使命感和责任感,持续提高监管效能,推动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二是主动靠前谋划,全面梳理任务清单。加强与部内相关司局的沟通,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任务台账,明确任务内容和时限要求,统筹安排全年工作。结合年度财会监督等重大工作部署,加强日常督导,确保工作有方案、部署有落实、推进有标准、监管有成效。三是加强横向沟通,提高协同效率。建立与省级财政部门的常态化沟通机制,督促及时报送转移支付资金指标分解下达和绩效自评等材料,配合开展各项日常审核工作。畅通与相关主管部门的联系渠道,强化监管联动,有力推动各单位压实预算管理主体责任。
二、抓重点、增力度,把握好系统维度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局党组精心组织谋划,靠前指挥,主要领导亲自带队开展现场核查。切实将增发国债资金与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监管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全部纳入常态化监管范围,实施全流程监管,保障国债资金科学安排、规范管理、高效使用。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监管跟着资金走”原则,紧盯资金流、项目流、实物量等要素,将着力点放在项目申报、实施环节,主要关注项目申报是否符合相关政策、前期工作是否到位、项目是否存在未批先建等情况。对线上监督发现的问题线索,抓在经常、严在日常,结合专项工作安排及按资金量、牵涉面、关注度、影响力等因素,开展线下实地核证,一经核实严肃处理,发挥监督震慑作用。三是积极推动整改。结合监管中发现的问题,形成专题材料上报辽宁省政府,省主要领导作出批示,责成相关部门落实整改。同时,利用集中约谈、下发工作简报和下达监管意见函等方式,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进一步督促问题整改落实。
三、拓思路、挖深度,把握好创新维度
一是构建完善监管库,夯实监管基础。通过构建政策法规库,收集整理政策文件以及资金管理办法,为监管提供政策依据保障;通过完善信息数据库,实现分项目、分地区掌握全省转移支付资金结构类型、规模变动等,使得全省数据年度纵向及资金横向可比较;通过完善监管案例库,整理、提炼、汇编近年来监管发现的典型问题,为今后工作提供参考借鉴。二是创新监管手段,形成闭环管理。创新运用“一张地图插旗作战,两份清单明确要求,坚持目标问题与结果导向”监管方式,建立健全“回头看”监管机制,对发现的问题持续督促整改落实,逐笔销账,形成监管闭环,保障国债资金承载的政策目标高质量完成。三是实施全链条评价,全面反映资金绩效。坚持“花钱必问效”的绩效理念,重点关注决策、过程、产出、效益等四个方面,积极邀请行业专家参与工作,延伸监管触角,扎实推进重点绩效评价、绩效评价自评审核及绩效评价发现问题整改审核,坚持绩效自评复核工作全覆盖,有效提升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效益。
四、广调研、多角度,把握好成果维度
一是聚焦重大政策落实。坚持用好调查研究“传家宝”,发挥好就地就近的“探头”作用。密切关注中央重大财税政策落地见效情况,强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研究分析地方政府出台的各项经济政策,将监管与服务地方有机整合,提高调研高度,拓宽调研视角。二是聚焦监管成果利用。积极推动监管与调研相结合,将监管成果作为调研选题的重要来源,聚焦教育、就业、医疗等重点民生领域,紧盯政策执行效果,将提高转移支付资金管理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作为调查研究的落脚点和着力点,强化监管成果利用,为完善财政政策、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提供有力支撑。三是聚力服务人大代表。主动对接服务人大代表,充分考虑代表专业和职业,邀请代表参与监管局调研和监管工作,听取代表对财政工作以及民生政策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向财政部反映代表提交的政策建议,研究与代表联合开展调查研究,更好发挥代表委员的建言献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