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脚丈量世界 笔尖纵横经纬 ——记中国国际可持续交通创新和知识中心交通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商辉
中国政府采购招标网 发布时间:
2025年09月12日 09:28
双脚丈量世界 笔尖纵横经纬 ——记中国国际可持续交通创新和知识中心交通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商辉
见到商辉之前,记者陆续收到他的各类工作照和基础资料。国际重要圆桌会议坐席前的严肃庄重、货车车厢里简陋“床铺”间的乐观温和……不同工作场景下的面容,构成了记者对这位中国国际可持续交通创新和知识中心(简称国际中心)交通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的初印象。一项项荣誉、一张张照片后的故事,也拼合出一个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先进工作者的形象。
跨越五洲四海与司机同吃同住
5月,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中欧跨里海直达快运试运行测试运输;
6月,哈萨克斯坦,筹备中欧跨里海直达快运开通仪式;
7月,俄罗斯,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运输合作分委会会议;
……
这是去年商辉的部分公务出差行程。8个月,12次出境行程,公务护照已经被海关印章盖满。航旅纵横的国内飞行里程显示,一年内12万公里,黑龙江、内蒙古、新疆、云南……他的足迹几乎遍布每一个边疆省份。
“我们是用双脚去丈量世界,不是坐在家里研究国际物流。”商辉口中的“丈量”,是体力、精力、毅力的多重考验。
2024年5月、7月、12月,商辉3次带队踏勘中欧跨里海直达快运通道。其中,最值得书写的一程,是第三次的冬日“囧途”——
2024年12月12日,哈萨克斯坦库雷克港,大风雪降临,轮船压港。1500多辆货车滞留在口岸,开始遥遥无期的等待。地面积雪厚达十五六厘米,商辉与同行的司机在驾驶室后座搭起上下铺,吃住在一起。“夜晚横风夹着冰雹打在车顶,每天在这种‘节拍’中入睡。吃的是从新疆带来的馕、泡面、火腿肠,山东籍的司机给我卷了一个夹着咸鱼的煎饼,又凉又硬!”他笑着说。
在里海寒风中吹了三四天,商辉一行终于顺利登船。“船内条件很差,但里海的风景非常美。”商辉在日记中写道。
2024年12月18日,车队抵达里海西岸的阿塞拜疆巴库港,风波又起。“在办理通关手续时,当地海关工作人员告知我们手续还没传过来。我们在停车场夜宿一晚,第二天早上又被告知仍然无法办理……”商辉说,两天的焦灼等待,一通又一通跨国电话磋商,第二天17时许,车队终于得以再起程。
每一站,都有猝不及防的新问题。“所以我们才要来。”商辉说。
作为中国车队领队,他不仅要与司机同吃同住,更要做好全程的现场协调工作,语言不通、通关遇阻、排队、罚款……一切突发状况都要应对。相比之下,低温、滞留、没有热餐食和热水、住宿条件恶劣都已不算问题。“10多天里没洗澡洗脚,更没衣服换。司机开车时,我就在驾驶室托着笔记本电脑办公,国内还有大量工作需要对接。”他说。
2024年12月23日傍晚,商辉一行抵达格鲁吉亚第比利斯海关,与前来接车队的工作人员拍了一张大合影。余晖下,商辉紧锁十几天的眉头终于舒展。车队在此清关后将继续开往欧洲,商辉则踏上了回国的行程。
从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出发,经过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格鲁吉亚(红桥口岸),最终抵达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全程4762公里(含跨里海运输330公里),耗时约10天。这条中欧之间除航运、海运、铁路外的“第四物流通道”,在中国车队的探索下不断拓展。
在他看来,探路的意义重大:“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主旨演讲中宣布‘中方将加快推进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参与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建设’。这几年,中欧贸易量保持增长势头比较好,我们相信中欧跨里海直达快运通道会为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供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海运在我们国家的国际物流中占比长期在94%左右。一旦海运通道受限,咱们的国际物流供应链将受到较大冲击。这条‘第四物流通道’会为中欧物流供应链稳定畅通提供有力保障。”
事实证明,在当下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这条直达快运通道为维护产业链物流供应链安全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2024年10月以来,受国际形势影响,我国出口锂电池产品无法通过常规通道运往欧洲,企业面临高额赔偿。应有关方面的要求,商辉和同事们紧急受命,护送10辆运输锂电池的卡车,通过中欧跨里海直达快运通道前往欧洲。这一次“使命必达”,守护了5000万元的货值。
今年7月,在中欧跨里海直达快运开通仪式一周年之际,中欧跨里海直达快运国际研讨会(2025)在北京举行。阿塞拜疆、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等国家代表,国际道路运输联盟(IRU)、中亚区域经济合作学院等国际组织代表,国内部分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国际道路运输企业、货主企业、货代企业、相关科研单位等代表参加会议。会上,发布了商辉据此经历编写的《中欧跨里海公路运输指南(2.0版)》,为后续跨里海公路运输提供参考。此外,他积极反映司机的困难和诉求,提出建设“丝路驿站”的建议,被有关方面采纳。
今年9月1日,中国担任上海合作组织2024—2025年轮值主席国工作成果清单发布,建设上海合作组织国际道路运输“丝路驿站”列入其中。中方倡议为从事区域内国际道路运输的司机提供停车休息、热水供应等必要的服务保障。倡议迅速引发共鸣,各成员国表示将共同推进“丝路驿站”布局和首批驿站建设,满足司机群体在物流运输过程中的食、住、行等需求。“初步计划3年内建设一批‘丝路驿站’,并协调熟悉有关政策、法律、语言的工作人员为我国司机提供服务保障。”商辉说。
做别人关心但又没做过的事
2021年10月14日,习近平主席以视频方式出席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中方将建立中国国际可持续交通创新和知识中心,为全球交通发展贡献力量。那时的商辉没有想到,自己将与交通国际问题研究结下渊源,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在国际中心的2年多来,他的案头始终是各类保障国际物流供应链稳定畅通的前瞻性、长期性、战略性研究,眉间仿佛有一道无形的“多元化国际运输通道”。
在担任交通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期间,商辉负责代表国际中心与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推进“可持续交通创新中心”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并做好《交通国际问题研究》内刊编纂等。
翻阅商辉桌前已收集成册的《交通国际问题研究》,记者发现,内容涵盖了国际物流供应链建设、交通国别研究、可持续交通发展等主题,紧密跟踪国际形势的变化。“我们的编辑团队基本都在事件发生后1至3天内形成文字。我的上班时间一般是早8点半到晚9点半。身材管理都是靠饿出来的。”商辉打趣说,接到紧急任务时,整个团队挑灯夜战一个通宵也是常态。目前,《交通国际问题研究》已刊发80多期,多篇建议成果获批并推动落实。
2022年7月,“可持续交通创新中心”正式纳入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培育单位,成为交通运输系统唯一的国家高端智库。国际中心创立后,交通运输部会同有关部门积极稳妥、高效务实推动建立国际中心各项工作,打造国家高端智库,培养参与交通国际合作的人才库。
国际中心加力培育可持续交通创新中心,努力将其打造成为具有重要决策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国际影响力的国家高端智库。在以轮值秘书长身份深度参与智库建设的过程中,商辉见证了智库成果持续产出、影响力持续扩大,受到有关部门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
如今,智库不断扩展研究领域,释放平台价值,在国际物流通道、国际物流供应链和可持续交通等重要研究领域持续释放影响力,也培育吸引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专家在此发声。系统化、专业化、平台化、国际化……商辉对智库发展充满期待:“希望智库的国际影响力能持续扩大,强化国际高端智库合作,拓展国际化研究的视野。”
在长期跟踪研究中,商辉已经成为交通国际问题研究的专家,代表智库多次接受新华社专访,参与有关部门座谈会,作为中方专家代表参加中日韩运输与物流政企对话会、“天山之路”国际会议、中国—上合组织国际物流圆桌会议等,与国家级高端智库人才一起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出谋划策。
今年他共承担了20余项研究课题,虽然肩上的担子很重,却依旧乐在其中。“我比较愿意做前瞻性研究,喜欢静下心来写点报告、做点深入研究,去做别人关心但又没做过的事。服务智库决策能力水平提升、理论创新和舆论引导、人才队伍建设,将交通运输行业研究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相结合,正好是一个这样的结合点。”商辉说,“要想建好智库,不能只发挥协调作用,首先要自己钻进去研究,先让自己成为专家。”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