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决策部署,切实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大连监管局始终提高政治站位,坚持系统观念,将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贯穿于财政监管工作全过程,探索实施以“精心”组织谋划、“公心”开展评价、“匠心”运用结果为核心的工作法,着力提升评价工作的“专业力、公信力、长效力”,推动重点绩效评价工作不断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深度转变,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了坚实而专业的财政监管力量。 
  一、以“精心”组织谋划,夯实评价基础,提升专业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坚持把做好前期准备作为绩效评价工作的基石,确保评价工作方向准、起步稳、专业强。一是精准选题,明确评价方向。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区域发展规划和民生关切热点,结合大连地区特点,选取资金规模大、社会关注度高、政策导向强的项目和政策作为重点评价对象。通过深入研判和科学论证,确保评价工作始终服务于宏观政策落实和财政资金提质增效的大局,使有限的监管资源用在刀刃上,发挥最大效能。二是精深研读,做足案头功课。在评价启动前,组织评价组成员系统学习相关政策文件、资金管理办法、项目实施方案等,准确把握政策意图和绩效目标。同时,深入研究行业标准和最佳实践,为科学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打下坚实理论基础。三是精细方案,确保有序推进。制定详实可行的评价工作方案,明确评价范围、方法、步骤、时间节点和人员分工。综合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法、比较法、因素分析法等多种方法,确保评价方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为现场评价工作提供清晰的“路线图”。 
  二、以“公心”开展评价,严守工作纪律,提升公信力 
  公信力是绩效评价工作的生命线。在评价过程中始终将“公心”作为基本准则,坚守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廉洁自律的底线,确保评价结论经得起检验。一是坚持独立客观,确保评价中立。评价组严格遵守工作纪律和廉政规定,保持独立性和专业性。在现场核查、数据采集、访谈座谈等环节,坚持用数据和事实说话,不受任何外部因素干扰,确保评价过程和结论的客观公允。二是深入一线核查,摸清真实情况。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深入项目单位和基层一线,通过查阅原始凭证、实地勘察项目现场、与相关人员面对面交流等方式,全面、准确地掌握资金管理、项目实施和绩效目标实现的第一手资料,确保评价依据真实可靠。三是加强沟通反馈,凝聚各方共识。在评价过程中,与主管部门和被评价单位保持开放、透明的沟通,及时反馈发现的问题和初步意见,充分听取对方的情况说明,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事实,力求评价结论得到各方的理解和认同,增强评价结果的说服力和认可度。 
  三、以“匠心”运用结果,强化闭环管理,提升长效力 
  绩效评价的最终目的在于“以评促管、以评促效”。注重做好评价的“后半篇文章”,推动评价结果落地生根,形成管理闭环。一是认真撰写报告,确保建议精准。在撰写评价报告时,不仅客观揭示问题,更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改进建议。报告力求逻辑清晰、论据充分、指向明确,为预算安排和政策优化提供高质量决策参考。二是强化结果反馈与督促整改。及时将评价结果正式反馈给相关单位,并建立整改台账,明确整改时限和要求。通过定期跟踪回访,督促被评价单位逐项落实整改措施,确保问题整改到位,形成“评价—反馈—整改—提升”的良性循环。三是推动结果与预算安排和政策完善挂钩。积极将重点绩效评价结果报送财政部和相关主管部门,作为调整支出结构、完善分配政策、优化预算编制的重要依据。推动建立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和政策调整的实质性挂钩机制,真正实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最大化释放绩效管理的约束力和引导力。  来源:财政部大连监管局